2.3K
記者于家豪/綜合報導
版權所有 請勿翻攝
記者于家豪/綜合報導
金門縣文化園區近年來遭民眾質疑「沒有妥善利用」,甚至被戲稱為「蚊子館」。儘管縣府多次投入經費進行硬體整修、展館布置及營運補強,但實際效果始終不彰,每日到訪人數僅約百餘人,園區活化成效令人堪憂。

「沒有妥善利用」,甚至被戲稱為「蚊子館」。(攝影/于家豪)
文化園區自陳水在縣長任內啟動規劃以來,投入大量預算,包括建物修繕、展館布置與工程改善。然而,多年來園區仍頻傳漏水、跳電等問題,工程品質備受批評。縣議員董森堡指出,這些基礎問題不僅影響使用者體驗,也反映出承辦能力與工程監督的不足,使預算執行力不佳的情況更加明顯。

民眾對園區的主要抱怨集中於「缺乏年輕化與親子化元素」。(攝影/于家豪)
目前文化園區占地達 9.6 公頃,設有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、博藝館、博學館與浯青中心等館舍,由金門縣文化局所屬的文化園區管理所負責營運。然而,如何突破人潮低迷與功能不足的困境,仍是縣府亟須面對的重要課題。
版權所有 請勿翻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