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葉建雄/綜合報導
駐縣藝術家謝綺文的「身體填縫計畫」成果展,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,即將於2025年9月9日(二)至9月22日(一)在文化局文物特藏室展出,開幕式訂於9月13日(星期六)上午10點於文化局大廳舉行,誠摯歡迎各界民眾蒞臨參觀。

駐縣藝術家謝綺文「身體填縫計畫」成果展登場/圖葉建雄攝
金門的建築與地景,是時間最直接的見證,自早期以花崗岩建造聚落開始,石材上留下自然風蝕與砲痕;隨著戰爭年代的到來,牆面又增添彈孔,多年來,海浪與氣候逐漸磨去稜角,使牆體斑駁斷裂,形成今日金門獨特的風貌,這些痕跡既是歷史的印記,也是人與環境互動的見證,建築牆面上的每一道裂縫、每個孔洞,都像時間的註解,提醒人們過去的歷史事件以及生活於此土地的世代痕跡。
謝綺文以「身體填縫計畫」為題,觀察並回應這些建築傷痕,運用水墨與膠彩,在層層疊染的筆觸中,將孔洞視為身體的一部分,畫面中的裂縫與彈孔不再只是冰冷的破壞痕跡,而是帶有呼吸與律動的肌理,像生命般緩緩生長。藝術家透過繪畫,使金門建築的傷痕被重新理解,孔洞象徵歷史留下的創傷,也成為轉化與生成的起點,她在作品中融入對光影、質感及建築肌理的敏感觀察,將建築與身體的聯繫延伸到感官層面,讓觀者能在細膩的筆觸中感受時間的痕跡與空間的呼吸。
展覽呈現一段關於土地與身體的感知實驗,觀眾可在作品中看見時間的重量與歷史的層疊,也能體會傷痕在藝術語境下轉化出的另一種意義,這不僅是地方記憶的再現,也是藝術家透過創作與金門環境展開的一場深度對話。展覽同時提供沉浸式的觀賞體驗,觀眾可透過近距離觀察、光影變化與色彩層次,感受建築與環境之間的微妙互動。
謝綺文希望透過這些作品,引發公眾對建築保存、歷史記憶以及人與土地關係的深層思考,她期盼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,能感受到建築與環境之間的脈動,理解每一道裂縫與彈孔背後的歷史故事,重新思考人類行為與自然、時間交互作用的影響,透過藝術介入,這些看似破碎的空間與痕跡被重新賦予生命與意義,激發人們對地方文化、歷史脈絡及未來保存方向的關注與共鳴。
展覽資訊
展覽名稱|駐縣藝術家謝綺文「身體填縫計畫」成果展
展覽時間|2025年9月9日(二)至9月22日(一)
展覽地點|金門縣文化局 文物特藏室
開幕時間|2025年9月13日(六)上午10點,文化局大廳
主辦單位|金門縣文化局
版權所有 請勿翻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