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葉建雄/綜合報導
金門縣文化局為推廣閱讀,辦理「四季走讀~走春、戀夏、賞秋、藏冬」系列活動,今年戀夏選定烈嶼鄉后頭村辦理,10日上下午各有一場,在講師地區知名文史工作者陳炳容、陳成基帶領下,二百四十位學員在寓教於樂的走讀環境下,完成一趟知性、感性之旅。

「四季走讀~戀夏」:后頭二百四十位學員寓教於樂走讀/圖金門縣文化局提供
后頭位於烈嶼島之北側,如同大金門島的東側,習慣上被以「後面」稱之,故「護頭」在清道同年間之《金門志》和民國10年《金門縣志》皆已稱作「後頭」,惟近年通常「後頭」都寫成「后頭」。陳炳容表示,后頭始祖方元翁係宋端宗景炎2年(1277),倡議勤王,由莆陽(莆田)經泉州而同安,以功授金紫諫議大夫,後歸隱烈嶼,原居在「李厝墩」,明嘉靖倭寇焚掠下,方遷至今址。現今之后頭,原是羅姓開發,但人丁不旺,方氏遷來後,羅氏遷往羅厝,但至民國初年,仍有一戶羅姓居此,後往南洋發展,后頭成為方氏血緣聚落。

金門縣文化局為推廣閱讀,辦理「四季走讀~走春、戀夏、賞秋、藏冬」系列活動,今年戀夏選定烈嶼鄉后頭村辦理,10日上下午各有一場,在講師地區知名文史工作者陳炳容、陳成基帶領下,二百四十位學員在寓教於樂的走讀環境下,完成一趟知性、感性之旅。/圖金門縣文化局提供
據翔安趙厝方姓聚落方氏家廟內大理石刻的記載:「吾祖自十四世祖應孫公十五世祖元翁公父子,於南宋因勤王從莆田方巷徙居烈嶼護頭,十六世福祖公元翁公長子出贅趙厝即初祖也。迨後子孫繁衍分布於同邑之洋頭、前厝、下溪、東山、燒灰、任畬、安溪內賒等村……」。陳炳容講師說,后頭原是「護」頭,保護皇帝的意思,南宋末年因勤王不成方氏先祖才遷居於此。10日的活動由陳炳容、陳成基等在地知名文史工作者主講,路線規劃由護頭聚落概述→后頭麟護宮→后頭風獅爺→后頭方氏家廟→后頭民居建築,帶領學員繞了后頭村一大圈,講到民俗尤為有趣,像烈嶼防風主要是以風雞為主,但后頭就有一尊風獅爺,原是小小一尊,後來國軍因工事失蹤不見,民國80年又從大陸雇工雕了一尊大型的風獅爺,後來小風獅爺又出土,所以形成一大一小兩尊風獅爺安置在一起守護地方的場景。

活動由陳炳容、陳成基等在地知名文史工作者主講,路線規劃由護頭聚落概述→后頭麟護宮→后頭風獅爺→后頭方氏家廟→后頭民居建築,帶領學員繞了后頭村一大圈,講到民俗尤為有趣,像烈嶼防風主要是以風雞為主,但后頭就有一尊風獅爺,原是小小一尊,後來國軍因工事失蹤不見,民國80年又從大陸雇工雕了一尊大型的風獅爺,後來小風獅爺又出土,所以形成一大一小兩尊風獅爺安置在一起守護地方的場景。/圖金門縣文化局提供
從方氏家廟裡也可以看出方氏族人因靠海,族人很多下南洋,賺大錢回饋家鄉的貢獻;麟護宮則供奉天后媽祖,有保存林天助大師的瓷磚壁畫及十分罕見的護龍柱。叧外,最後兩站安排了聚落後方野戰醫院舊址,也就是如今的后麟步槍模擬射擊場,叧一處則安排到黃厝的勇士堡到鐵漢堡,參觀地雷館,讓大家了解地雷的可怕,以及排雷的過程及辛酸。昨天的戀夏走讀活動不但讓大家暸解地方民俗、宮廟及民居之美,也看到營區解嚴後的活化,是一趟難得的知性、感性之旅。
版權所有 請勿翻攝